2013年6月8日 星期六

看見13樓窗口的陽光

 
 
很久以前,曾經到松山療養院探望一位長輩。她被判定為憂鬱症,在進療養院之前,常從住家出走,然後迷路。記得有一次,我開車載著母親在深夜沿街搜尋她的蹤影未獲。隔天,她卻在我家附近的小學被鄰居發現。我家和她家相距應該有十公里之遙吧,她整夜是在哪?又是如何渡過的呢?想來令人鼻酸。母親接到通知急急將她帶回梳洗,送回家。之後又有幾次類似狀況,於是被兒子送進了療養院。而那深夜遊走的景象,在古嘉的《13樓的窗口》書裏驚悚的出現。那種孤絕與寂寞的氛圍,讓人感到窒息。



古嘉的《13樓的窗口》,彷彿是一部精神疾病患者的田野調查。古嘉以「我」的角色,將親身進入兩次醫院的所見,轉化成文字,讓讀者輕易的窺見精神病患的真實面。古嘉流暢的文筆不僅讓病房裏的小故事有血有肉的呈現,而且忠實的將自己的困境赤裸裸的攤在讀者面前,讀來心有戚戚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古嘉是個病患,但是個健康的病患。所謂家醜不外揚,而她卻把她承受原生家庭的壓力、與母親的衝突等不堪檯面化,我覺得這需要十足的勇氣。古嘉的家,何嘗不是許許多多人的家。「乖」是許多父母對子女的要求,但怎樣才叫「乖」?依著傳統的禮教或世俗的標準去生活就是「乖」?不給父母添麻煩就是「乖」?無忝所生就是「乖」?古嘉兩次進醫院,顯然很不乖。有人是被強迫送進去醫院治療,她卻是自己走進去的,因為她不想死。和很多動不動尋死的人相比,她是健康的。而母親對她的不諒解卻鋪天蓋地而來,讀來難忍傷悲。



書寫無疑是一個出口。古嘉書寫同儕、朋友、醫師與病友相處的景況,也寫出她需要被聽見、看見與理解的想望。古嘉書寫,掀開了精神病房的神秘面紗,也給了在給許多走在幽谷的病友煦煦陽光,同時為自己帶來正向的力量。有人說自己是自己最大的敵人,自己又何嘗不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呢?憂愁與快樂是鄰居,讓他們好好相處吧!



沒有留言: